首页 国内 《人民日报》关注!洱海流域禁用化肥之后……

《人民日报》关注!洱海流域禁用化肥之后……

原标题:《人民日报》关注!洱海流域禁用化肥后… 资料来源:云南出版社 在云南大理,依靠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融合,当地人…

原标题:《人民日报》关注!洱海流域禁用化肥后…

资料来源:云南出版社

在云南大理,依靠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融合,当地人民有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为农业的优质发展写下了新的注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12月3日

人民日报焦点

洱海流域全面禁止使用化肥

如何保护环境,增加收入?

跟着记者走进大理的田野

看政府,企业,个人

为此目的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十一月的大理,天高云淡。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的大理榕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早已收割完毕,只留下一群群水鸟在长满蚕豆的稻田里悠闲觅食。“减速”做生态农业的榕江公司,不收豆直接还田,稻田养鱼施肥田,田间养鸭防虫。似乎在“不赚钱”的背后,光是亩产大米的产值就能超过一万元。

就在五年前,种蒜被水肥淹没,“一万元地”在洱海流域非常普遍。但是现在为了保护水质,洱海流域全面禁止使用化肥。农民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持续稳定的增加收入?走进大理市的田野,记者看到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各种尝试和不懈努力。

从结构中寻求利益

不,种大蒜会长水果

传统的水稻种植实际上并不赚钱。“种水稻不划算,因为种地太苦,种地太闲。只是因为怕村民笑话,所以之前没有嫌弃。”大理市西洲镇人民一村60多岁的杨永光说。

大理农业厅统计显示,传统水稻种植亩产产值只有1900元,扣除种子肥料投入和工时,亩产纯收入只有120元。

大蒜以前是当地的主流农产品。为什么?还不如赶紧交钱。记者了解到,市场好的时候,大蒜年产值可达1.5万元,净收入七八千元。

如今,为了保护水质,大理选择调整种植结构。

种大蒜后,如何通过种田致富?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局畜牧局长窦端阳说,虽然不容易找到比大蒜这种大水肥作物更高亩产产值的蔬菜,但水果种植的“钱”可不小。

“蓝莓是低脂作物,符合渤海盆地农业转型方向。”从销售蓝莓种苗到建立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大理生茂蓝莓种植专业合作办公室主任周绍武充满信心。

\”石榴,樱桃,还有好的水果蔬菜也能有高收入!\”据周少武介绍,今年的标准化蓝莓果园只结果实。一亩地产量100公斤左右,但一亩产值已经达到6000元。保守估计亩产会在1吨到1.5吨,就算考虑降价,亩产价值估计也要达到2到3万元。

想要从质量中获益

种植粮食也有出路

水果可以赚很多钱,但你不能一次种完。为了保证市场供应,洱海周边还是要种植粮食和蔬菜。大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飞表示,大理种植结构调整的探索并不仅限于大理。事实上,在云南,环湖坝地区一直是传统的粮食和蔬菜主产区。保护湖泊生态,发展粮食蔬菜种植有什么出路?

首先是控制污染。

农田尾水中的氮磷污染洱海,但它们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肥料。由于土地传统上是过量水肥种植,榕江公司从2014年土地出让开始就一直在维护土地,直到2017年才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即使是现在,每种蔬菜种完后,我们都会休耕4个月,以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记者了解到,洱海周边许多农业生产企业在非暴雨条件下实现了农田尾水零排放。

其次,要推进规模化经营。

“渤海周边每人7分。”窦端阳说,同户的土地往往分散在两三个地方,农民很难单独降低劳动力成本。“只有土地出让和规模化经营才是出路。”

但是大规模种植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记者发现,大理本地工人短缺,企业不得不从其他地方招聘工人。榕江公司总经理葛华金说,机械移栽一亩地只需要150元,人工移栽水稻需要600元。“近两年来,主体工程建设的母公司先后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和设备6000多万元。”葛华金说。

好在这个高投入带来了预期的回报。

普通大米不到3元一斤,但榕江公司加工的大米可以卖到16元。\”生态米不仅好吃,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来.\”葛华金抓起一个自产的香软米告诉记者,榕江的米呈乳白色,颗粒更圆润。“因为我们不使用化肥,水稻亩产量只有600斤,但是单价上涨,亩产量价值还是可以破的。一万。”

\”对于生态种植,现在最大的缺点是销售.\”葛花预计,随着大理农业产业绿色种植的不断推进,当地可以逐步打造区域绿色农产品品牌,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想从第三产业中获益

旅游业带来新的收入

虽然是冬天,但仁里一村的华宇牧场依然鲜花盛开,游人如织。它每年接待近60万游客,给牧场带来大量收入。“渤海水质持续改善,大理市游客常年不断,为花海经济提供了可能。”窦端阳说,通过一产三产的整合,土地收益不再是单纯的土地产出。生态约束不仅改变了土地种植结构,也重构了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种水稻蚕豆之前,一年能赚三五千块,还要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目前,仁里一村村民杨少莲在村头管理花海,月入2000多元。他告诉记者,依托华宇牧场,村里摆摊数百个,一摊月收入保守估计3000元。

别看一个花语牧场,让全村人吃一顿旅游饭,但在土地流转之初,也遇到了疑惑:“不在地里种粮食蔬菜,种花种菜有什么用?”由于园区原规划用地面积较小,华宇牧场总经理李勇和村干部一起觉得不会影响华海边建设边运营动员。“现在整个集团的土地都转让了,大家都明白公司的目的和做法。”李勇敢地说。

“华海对生态特别友好。整个牧场不使用杀虫剂。它只使用政府统一分配的有机肥。进入花期我们几乎不施肥。”李勇说,农田尾水用于花海灌溉,尾水全部收集到牧场的生态塘中循环利用。

在华宇牧场,有玻璃球、天镜空和羊驼等“线上名人道具”。在花海周围,牧场现在重新种植草莓、冬桃、桑葚和樱桃。“未来的休闲农业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玩。”李勇敢地说。

摄影:张成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杨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97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